中醫經典難讀透?“猛火煮”后還須“慢火燉”
第一次讀經典醫著的時候,要集中時間,集中精力,熟讀牢記。其目的,是要狠抓“三個基本”,即理解經典的基本概念,牢記經典的基本內容,初步形成符合中醫原創特色的基本思維方式。這三個基本是相互聯系的,也是步步深入的。
“猛火煮”的目的,是要狠抓“三個基本”。這就是:理解經典的基本概念,牢記經典的基本內容,初步形成符合中醫原創特色的基本思維方式。這三個基本是相互聯系的,也是步步深入的。當理解基本概念,牢記基本內容的時候,頭腦里已經大體構成了中醫特色的基本思維方式。所以在中醫本科學習階段,必須在這“三個基本”上下大功夫。以此為基礎,往后即使再學點西醫的常識,也會清醒地認識到西醫與中醫在基本理論上的本質區別,不致于陷入“中醫西化”的誤區了。
筆者是從“師帶徒”的途徑走進中醫學殿堂的。讀研究生之前,沒有上過中醫藥大學。在“師帶徒”之初,先用了一年半的時間熟背中醫入門的基礎讀本,比如《藥性四百味歌括》《藥性賦》《針灸經穴分寸歌》《經絡循行路線歌》《瀕湖脈學》以及《四言舉要》《湯頭歌訣》《醫學三字經》《醫學實在易》等。一年半之后開始背經典醫著,主要有李士材的《內經知要》、張仲景《傷寒論》《金匱要略》、葉天士的《外感溫熱篇》和吳鞠通的《溫病條辨》。
那時候老師診務繁忙,沒有機會逐條進行講解,讓我們結合參考書自學、自背。比如學《傷寒論》的參考書有成無己的《注解傷寒論》、尤在涇的《傷寒貫珠集》、柯琴的《傷寒來蘇集》,當時南京中醫學院出版的《傷寒論譯釋》以及第二版《傷寒論講義》。在大體了解經典文意的前提下,要求學生逐條熟讀熟記。用老師的話講:“必須在嘴皮子上練好機械功,張口成誦?!?/span>
考核時,老師要求我們把《傷寒論》手抄本放在他面前,他半閉著眼睛聽我們背誦,從第一條背到三百九十七條。中間遇到不熟練處,他的提示不超過三處,三處提示之后再遇到不熟練處,就得從頭再讀、再記、再背,然后再考核驗收。當年我從頭背一遍《傷寒論》用一個半小時;《金匱要略》1小時10分鐘,快的時候1小時5分;《外感溫熱篇》是19分鐘到20分鐘;《溫病條辨》是55分鐘。
經歷了“猛火煮”這一階段之后,往后進一步學習、消化、研究、使用起來,就非常方便,非常容易了。
在學習中醫基礎,熟讀中醫經典中,有一條刻骨銘心的體會,即切忌“夾生飯”。人在20歲左右,25歲之前,是大腦的機械性記憶能力最強的時候。這一階段記熟了的東西,以后不容易忘掉。這一階段一旦形成了記憶不準的“夾生飯”,往往一輩子都處于似是而非、似懂非懂的狀態之中。
《黃帝內經》接近20萬字,《傷寒論》《金匱要略》也就四五萬字,真正下定決心去熟背,其實并不難。過去中國的讀書人,少年時候讀《幼學瓊林》《三字經》《百家姓》《弟子規》《千字文》等,青年的時候讀“四書五經”。一輩子做人、做事,受用無窮。接下去再拓寬學習研究,便會基礎牢固,觸類旁通。當年接受“師帶徒”教育方式,也是這樣。先背中醫通識課目,再背中醫經典醫著。經過如此的“猛火煮”以后,在臨床中消化吸收,在成長中拓寬視野,補充新知就比較方便了。這一中醫教育之路,值得我們今天反思、研究。
慢火燉——使其意如出于吾之心
在“猛火煮”之后,仔細深入地品味經典的原意,在精思中全面消化吸收。是中醫碩士或者博士教育的重點,或者一個人通過中醫持續教育、終身教育,在長期努力、不斷加深對經典理解上的主要任務。其目的在于“一個確立、兩個掌握”,即確立臨床辨證論治的思維方式,掌握經典醫著的用方、用藥規律。
“慢火燉”是中醫碩士或者博士教育的重點,或者一個人通過中醫持續教育、終身教育,在長期努力,不斷加深對經典理解上的主要任務。其目的在于一個確立、兩個掌握。一個確立是:確立臨床辨證論治的思維方式。兩個掌握是:掌握經典醫著的用方規律,掌握經典醫著的用藥規律。